願力如何才能不退轉?

【問】:

您剛才講的發願,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然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因我們確實還沒有到不退轉,這就要觀察自己的修法是否有差錯?這段有沒有其它的密義在裡頭呢?

【答】:

我們前面曾提到過關於業力所成和願力所成的問題。簡單的來講,願力所成是主動的行法精進,業力所成是被動的。所以這裡講到「應當發願」,然後得無上正覺不退轉,就是指只有當我們非常主動的,願意精進行法的時候,才能獲得「不退轉」。

這個「不退轉」有兩個因素:一是一心清淨不退轉,二是行法精進不退轉。怎樣能往生極樂世界呢?就是要主動的進入到修法階段,而不是被動的。

我們現在有很多行者多是有目地性的,就是希望下一生如何如何。佛陀講不是這樣的。在以前的行法模式裏,比如在權教模式、別教模式裡,甚至於民間信仰模式裡面,都是有目地性的。尤其民間信仰模式的這種目地性是很明確的,就是要行法快速簡單,成就要究竟。

實際上從佛教的行法理論來講,佛陀是不提倡這種「有目地」的修行,而是提倡「聞佛所說,依教奉行」,並且要長時薰脩。發願成就的特徵就是我願意去修法,並且是歡喜生起的。這時當然就得不退轉。

【問】:

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您剛才講的這個「目地性」。在臨終的時候,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不是目地性呢?而我的修法就

是為了我臨終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不是也不對呢?

【答】:

不是不對。因為當行法模式,進入到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生起的時候,我們意識上的這種念頭的發願是不影響的。但是,如果內在的覺知力還沒有建立,我們意識上的發願是不一定能成就的。也就是說,當真正能夠把經典模式轉成自己行法的時候,形成一種內在力量的時候,這個力量本身就代表發願,因為我是歡喜奉行的。即便在臨終的時候,無意識表達要發願往生,也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它已經形成生命中的一部分。這是佛陀在經典中講過的,對那些長期薰脩,能夠建立起行法的行者,佛陀告訴他們,一定是可以成就的。